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庄宠物服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庄宠物服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胡适的“树本无心结子,我亦无恩与你”,以及孔融提出的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窃以为有恩必报自是应当,但平生最恨挟恩逼报。以家人为例,如我养育儿女最大的目的是防老回报的话,相信血缘亲情也会逐渐消失。
市恩,是这世界上最可怕的行为。我是教师,我对学生的一切作为确是基于教师天职,且已有工资回聩,如再要求学生感恩,早已丧失做教师的本分。至于有学生感恩,不过是对我职业操守的肯定而已,我不会以为少了我,那学生必定过得不如现在。
很抱歉,我认为他们说的很正确,我支持父母“生无恩”论。
不仅是胡适和孔融,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讨论过这个观点。他在《论衡》说:“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和合,合而生子矣。”王充认为夫妇不是有意生孩子的,孩子不过是情爱之时无意间诞下的产物而已。
换句话说,生孩子这个行为不是高尚的,它把母亲怀胎十月的神圣感直接打在地上,***摔碎。
从我个人出发,我支持父母与子女吾恩论的理由很简单:我不愿意亏欠其他人,包括我的父母。
在当今这么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孝文化还占据着主流。尽孝固然没错,但是对“孝”的解释以及评价标准却掌握在父母与那些所谓的***专家手里,那些***专家拿着几千年前的封建糟粕来告诉父母与孩子什么行为才符合“孝”的标准。于是就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孩子干他们不情愿干的事情,孩子稍微表露出不满的意思,父母就说你这是不孝顺的行为。孩子一听不孝顺父母了,就会产生愧疚心理。这样下去孩子在与父母对话的环境中通常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的地位,因为自己觉得亏欠了父母,从而导致自己不能正常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长久以往在对父母的妥协之中牺牲自己的个体意识。
比起儒家提倡建立的三纲五常秩序,我更渴望能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交流的环境,我更希望父母不再把孩子当做自己意志的延续,而是把他当做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两代人能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讨论自己对于生命、爱情、教育的见解与困惑。
我有那么一个愿景:当我的孩子长大后,我能向他/她坦然说自己第一次作为父亲,要是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还请他原谅。然后两人一起讨论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两个孩子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成长能独当一面的男人,这是我理想中的亲子关系。
谢邀!我赞成这一观点。
孝道是个伪命题。孝是刻意的形式,而道是自然的法则,两者背道而驰。所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具体的机制咱不了解,只知道是个别现象。
在生存竞争残酷的时代,活着就得参加劳动和战斗,一旦反应慢点、力量弱点、免疫力差点就会很快被野兽、敌人、疾病干掉,甚至被自己人吃掉。也没人有能力专门照顾老弱病残,那意味着更严重的饥饿威胁。不是蒙昧与开明,也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而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有资格来讨论这个话题。而物质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仅仅发生在1~2万年前,相对于400万年的人类史,3000万年灵长动物史,2亿年的哺乳动物史,5亿年脊椎动物史以及40亿年有机生物史,都显得过于短暂,不孝早已内化进入基因序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为什么说食、色,性也?因为人类长时间面临食物短缺和组群灭绝的威胁,需要多吃、多交配。虽然这些问题已经矫枉过正,但人们仍无法抑制食欲和***,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孝道这个概念和赡养、尊敬老人的行为不是一回事,前者出现要晚的多。比如生活在太平洋上的土著人,他们也赡养、尊敬老人,但完全不知孝道为何物。他们认为老人很好,长期相处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仅此而已,自然而然。而将这自然的行为定义为道德规范,目的不是让人赡养、尊重老人,而是下级决定服从上级,从“道”降级为“礼”。表面看光伟正,而内里一团腌臜。
以孝治天下意思是像服从爹妈一样服从上级,而最上级的皇帝父子之间互为仇寇。母子好些,因为太后掌权的少一点。所谓孝道实际上就是装个样子、打个幌子。所谓皇恩浩荡,是文臣武将为他打工,是他施政的工具,而豢养所需钱粮是百姓的劳动所得,孝道就是剥削压制天经地义的一种说法。
而胡适、孔融真正揭示了亲子关系的本质,生养孩子不是为了孩子,而是生存需要,是利己行为。比如我卖给你一台洗衣机,不是为了让你免于辛苦,而是为了挣钱改善自己生活,我对你何恩之有?如果交易很顺利,洗衣机用着舒心,你付款也痛痛快快,我们之间就能建立信任,甚至成为朋友。你要买电冰箱还来找我,我给你个9.5折的会员价。如果我自认为有恩于你,要求多支付100块,也就是市恩,结果反而是恩断义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庄宠物服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庄宠物服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